發表文章

學音樂很重要的素養: 感受力

圖片
看到這張圖你們看著有什麼想法? 跟一,二歲孩子上音樂堂,大部分時間他們都是坐著,或是站著,如果有成人在旁的話,他們都會不自覺捉住孩子的手去跟做動作,好像孩子不動就等於不參與,學不到東西。 說真的,我好享受孩子們目定口呆地看著我的狀態,他們會不會在想:「怎樣這個人拿著個鼓那麼開心?她在唱什麼,怎樣那麼有趣?(也會覺得好奇怪)我能也嘗試像她這樣嗎?」 音樂律動對我來說是0-6歲幼兒是最吸引和最重要的日常活動之一,因為它能滿足此階段孩子的5大敏感期: 1. 語言:唱歌能自然學到詞彙,特別是外語的語感, 不同音節的發聲擴大孩子的聽覺和表達發音的動機。 2. 動作:大小肌肉的協調,動作的創意,配合不同樂器的探索對孩子來說真在是太吸引了。 3. 感官:真人互動的視聽覺體驗 4. 社交情感:歌曲呈現的感覺, 小組音樂遊戲促進團體互動, 促進孩子對情感的體會和感受。 5. 秩序:節奏和音律的模式,Hello ,goodbye, clean up,刷牙歌能幫助孩子活動的轉換和熟悉感。 ❤️ 回到小時候最初的自己,往往看到內心最需要的東西 如果0-3歲是建立人格基礎最核心時期,那麼在此時我想播下愛音樂+BMC(Music Together教育理念中的基本音樂能力Basic Musical Competence)的種子 🌟音樂是分享,表達自己的途徑 隨便找一個學樂器的孩子來問問,學習音樂對你自己的意義是什麼?大部分都說不知道,就像是我大女兒澄澄半年前(在她4歲半時)開始,我教她鋼琴啟蒙,以媽媽教琴的身份我從未有過經驗,因此我好小心看待彼此的互動,以免傷害親子關係。 在預備教她前,我首先確保她心理和生理都是預備好的,因為我知道學任何東西的開始是重要的,沒有東西比打好基本功更重要。 ❤️生理預備: 1️⃣手:雙手協調能力,手指肌肉力量 2️⃣專注力(待在同一項目5分鐘) 3️⃣眼睛:認知(字母,符號),空間(上下,大小,長短) ❤️心理預備: 1️⃣堅持:需要每日花時間練習 2️⃣用心:需要努力認真對待 3️⃣銘記初心:學音樂是自己的意願 這些心理預備雖然只是口頭承諾,但我希望這些座右銘可以時刻提醒她,大家都知道學樂器的路那麼長,過程那麼艱辛,豈能用三言兩語說服就擁有這些素養。 回顧自己以前的學習和教學經驗,澄澄絕對是我的新考驗,我了解她的性格,容易接受新事物,適應快,喜歡社交互動,但較缺

探索孩子的冰山「 我是個壞人,沒有人喜歡我,你們整天都很罵我!」

圖片
今天晚上大女兒哭著跟我說了這些話,當下讓我想起家庭治療師Virginia Satir的冰山理論。Denise她今天埋頭在書桌寫了很多數字,這時候我跟她說:「我跟妹妹現在去刷牙,你不來就一會兒跟爸爸刷吧。」我看到她沒反應,我直接就走了,回到房間後,我們睡在床上,姐姐就開始發脾氣,在大哭,不停在說生氣的話。 童年最深的傷害莫過於不被接納 我們大多成人的原生父母在教養中,都沿用自己固有的觀念去理解孩子的行為,他們很喜歡獎罰,「你不乖!」今天我已經從長輩們聽到第四次了,疫情下衝突日復一日,說實話,我媽用教育我的方法去教育她的孫子,剎那間勾起我受傷的童年,我跟我媽說別再這樣跟孩子說話,她回應:「只是隨便說一下,這樣也不行?!」我想說的是:在孩子當下已經犯了錯,為什麼我們成人還要再負面的傷害他最重要的——自尊呢?可能我們成人都不知道,0-6歲孩子的自尊建立是從與照顧者的關係中建立的,換句話說,照顧者對孩子的一言一行若是正面,孩子的自尊會正面地建立,相反,孩子的低自尊是由成人的負面情緒和傷害引發的。 深入內心深處的需求 Virginia Satir的冰山理論讓我們知道很多人表面說的語言其實跟他們的內心深處的需求是不一致的,像我女兒Denise說她自己是壞人的時候,我回應:「媽媽從來不覺得你是一個壞人,你願意幫忙和照顧妹妹,也可以照顧自己,你是有能力的。」接著她再問那為什麼我們成人整天罵她,我又回應:「其實每個人都會犯錯,只要我們着力找到解決的方法,努力改善才是最重要的,那你有努力改過嗎?如果有人誤解你,你可以選擇原諒他或是跟他說出你內心的想法。」 別讓衝突隔一天 她立即停止她的憤怒語氣,說:「我想要媽媽。」原來她內心是渴求我對她的關注才說出這樣的話,她希望我跟她去刷牙,我在經歷一個Satir的親子對話,透過這樣的對話,我們彼此了解對方心中的想法,達到和諧。很多大人聽到孩子說的氣話,當下便會很憤怒還擊,但我們成人最應該學習的是沈着氣,先不回應孩子的頂嘴,再離場冷靜下來,讓孩子主動找你,接著以對話形式引導溝通,將會是最有效的和解方法。 孩子每刻都在成長變化,而變化生差異,差異生衝突,如何解決衝突就是達到和諧關係的關鍵吧! 別害怕面對衝突,學習如何正確處理才能維繫長久的親子關係。 Ms Charl Charl 幼兒的吸收性心智需要萬物的整體 Totality

「 點到即止 」的教育觀

圖片
「 點到即止 」的教育觀 4-6月的學期家長會完結了,每次跟家長溝通後,都會有不少新收獲。這次我從家長的言談間,感覺到他們不約而同的共通點,就是對教育方向的無助與恐懼,我深深能同理他們的感受,回想起當初懷孕的自己,作為新手媽媽的時候,即是有很多老師的教學經驗和育兒知識,都難免會俾身邊的不同教育方法和聲音影響,或是自我懷疑。 不少家長的集體思維都偏向零至六的孩子是學習黃金期,在他們未找到真正興趣的0-6歲,父母都會害怕錯過孩子的學習黃金期,為孩子預備很多不同的興趣班和課程,希望孩子能掌握更多知識的基礎,找到自己的興趣,沒錯,孩子的學習黃金期是在零至六歲,但是他的學習方式是否真如成人所想的沒有方向和知識基礎,因此需要被很多興趣班來填充? 等等,讓我們從人類發展的方向思考,打個比喻,當你假設自己是船長(在生命的早期,即幼兒教育階段,父母是領航人),你的目標是要開發一片新大陸,船長的責任重大,他會因為前路感到未知而恐懼,不是每個人在起步的一刻都能確立方向,或許有人會本着試一試的心態,將全部10條路線都試著行一行,或是隨便選一條路線行駛試試,又或是跟著別人行過的路線行,因此我們駕駛著一隻船,會朝着不同方法出行,目的是找一條出路,我們作為船長的初衷是卻引導這隻船到一個新領域,誰知在未了解和認清這隻船的結構,潛力和本身的設計功能,非常容易強行帶它偏離它原本/適合的航道,那麼船長做的是引導還是誤導? 如果教育就像是發展一個新人類,開拓一片新的土地,從一個未知變成一個方向,可能你會問我「如何引導他到正確的方向?」我會提提家長,每一隻船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往往成人會忽略的,就是自我導航(蒙氏理念中的內在導師)。這個自我導航功能在孩子出生的時候就已經存在,只不過他無意識存在,不容易被成人覺察。可是到六歲以後,這隻船能否真的自動導航,便要看看在0-6歲的領航員是否能協助其建立基本功能(就像是孩子的價值觀,內在能力和人格)。 我從小聽到大的一句說話:「都話你啊」,每一次嘗試最後都會從父母身上得到的回饋就是:不要偏離大人的航道,這樣你就不會失敗。回想自己確立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態度,我最感到困難的是放下自己既有的期望和經驗,不強加於孩子身上。就像是自以為抱有經驗的船長(指我們成人已有的學習模式和認知,例如父母懂彈琴,知道學琴的好處,就要求孩子學琴),本著對孩子好的方向強行主導其方向,最終結果可能會讓

幼兒的0-6,需要科學而非科技

圖片
  幼兒的0-6,需要科學而非科技 幼兒的0-6,需要科學而非科技 最近有位家長告知他4歲的孩子參加很多不同類別的課程,媽媽一方面重視的是所有與科技有關的課程,另一方面說孩子很喜歡車,因此她幫孩子報讀很多有關科技類型的課程,包括有編程,科普班,機械人班,還有線上學英語等。她問了我一個問題,「 現今創科發展那麼重要,孩子當然要與時並進,怎能讓孩子只玩木頭呢?(這個木頭我估計就是指我們蒙氏教室 )讓我反思了好幾天究竟一百多年前開始的蒙氏教育還有它的價值嗎?它是否已經脫節呢? 人類的科學思維從何而來? 翻查多年前的學習筆記,每次都會有新發現,還記得我的恩師劉詠思老師曾經說過,「 幼兒教育需要的不是科技,而是科學」這句說話,剛好能回答這個家長的問題。沒錯,媽媽對科學教育的重視是對的,我們現在的生活離不開科技,但對於0-6歲的兒童發展應如何實踐?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們便需要思考「人的成長」,即是人的特質是如何發展出來?人的學習能力或是科學思維是從何而得來的? 成人的觀察 當我們觀察一個幼兒在環境的探索(舉例,他在進食),他的行為(手觸,口嚐,鼻聞,耳聽,心感)就能給你一些提示了。他們首先會用他的七個感覺去觀察,測量,比較,試驗一樣東西,他們的動作不斷重複又重複,可見背後的毅力是多麼不簡單。簡單來說,他已經在做一個科學實驗會做的東西,然而不是太多成人能理解,因此他的行為被限制,被誤解,有人嘗試直接餵他吃飽就算,以致錯過了他最需要斷奶和自我餵食的時機,為彌補他看似未準備好斷奶的行為,只好繼續以奶粉補充營養,他的發展機會就這樣被忽視了。 我在班上觀察這個孩子,他在數學主動學習的興趣和概念理解能力良好,正正他知道自己更喜歡數學,因此其他領域的東西他都不碰,他會回答:「我不懂所以我不想做」,當遇到孩子做錯一個工作,他不太願意幫忙別人,回應:「他不懂,我比他厲害多了。」 觀察他的行為我會思考: 因為不懂而不嘗試不同領域,是他喜歡數學而不喜歡其他領域的原因嗎? 「厲害」如何影響他的價值觀? 太早的專門教育會影響一個人的同理心?何時算太早? 家長如何做到「平衡」才能實踐全人發展? 思考這些問題後,可能你會發現蒙氏不分科的環境設計,混齡教學,不給予分數和名次等背後的深遠意義。我更明白教育者(包括所有影響幼兒的成人)的責任是多麼重大,我們是如何在童年捍衛一個人的人格建立?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根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