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到即止 」的教育觀

「 點到即止 」的教育觀


4-6月的學期家長會完結了,每次跟家長溝通後,都會有不少新收獲。這次我從家長的言談間,感覺到他們不約而同的共通點,就是對教育方向的無助與恐懼,我深深能同理他們的感受,回想起當初懷孕的自己,作為新手媽媽的時候,即是有很多老師的教學經驗和育兒知識,都難免會俾身邊的不同教育方法和聲音影響,或是自我懷疑。

不少家長的集體思維都偏向零至六的孩子是學習黃金期,在他們未找到真正興趣的0-6歲,父母都會害怕錯過孩子的學習黃金期,為孩子預備很多不同的興趣班和課程,希望孩子能掌握更多知識的基礎,找到自己的興趣,沒錯,孩子的學習黃金期是在零至六歲,但是他的學習方式是否真如成人所想的沒有方向和知識基礎,因此需要被很多興趣班來填充?

等等,讓我們從人類發展的方向思考,打個比喻,當你假設自己是船長(在生命的早期,即幼兒教育階段,父母是領航人),你的目標是要開發一片新大陸,船長的責任重大,他會因為前路感到未知而恐懼,不是每個人在起步的一刻都能確立方向,或許有人會本着試一試的心態,將全部10條路線都試著行一行,或是隨便選一條路線行駛試試,又或是跟著別人行過的路線行,因此我們駕駛著一隻船,會朝着不同方法出行,目的是找一條出路,我們作為船長的初衷是卻引導這隻船到一個新領域,誰知在未了解和認清這隻船的結構,潛力和本身的設計功能,非常容易強行帶它偏離它原本/適合的航道,那麼船長做的是引導還是誤導?

如果教育就像是發展一個新人類,開拓一片新的土地,從一個未知變成一個方向,可能你會問我「如何引導他到正確的方向?」我會提提家長,每一隻船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往往成人會忽略的,就是自我導航(蒙氏理念中的內在導師)。這個自我導航功能在孩子出生的時候就已經存在,只不過他無意識存在,不容易被成人覺察。可是到六歲以後,這隻船能否真的自動導航,便要看看在0-6歲的領航員是否能協助其建立基本功能(就像是孩子的價值觀,內在能力和人格)。

我從小聽到大的一句說話:「都話你啊」,每一次嘗試最後都會從父母身上得到的回饋就是:不要偏離大人的航道,這樣你就不會失敗。回想自己確立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態度,我最感到困難的是放下自己既有的期望和經驗,不強加於孩子身上。就像是自以為抱有經驗的船長(指我們成人已有的學習模式和認知,例如父母懂彈琴,知道學琴的好處,就要求孩子學琴),本著對孩子好的方向強行主導其方向,最終結果可能會讓孩子產生自我矛盾:Who am I? I don’t know. Where am I? I don’t. Why am I doing it? I don’t know.

🥊I am taught a lot but I know nothing
我曾經問過一個6歲的小孩子她每周的活動,她說:「我媽想我學…(不同興趣班,每周課外興趣班有10堂),但是我好像什麼都不懂。 」記得我從德國AMI 培訓師Maria身上體會到的一個教育哲學思想,當時她在指導我們如何將10個大小不同的粉紅塔從大到小疊高(如圖),有一個老師提到:「這樣太簡單了,我可以教孩子如何造出更多高難度的變化嗎?」Maria回答:「你認為你教得多,孩子就會學得多?感官教具的目的不是增加孩子的知識,而是讓孩子梳理和辨別已有的印象。」點到即止是示範基本的,拓展和變化由孩子自己做。

📄留白空間的多少,決定孩子的可塑性也多少
蒙特梭利在她的書中亦提及這個關鍵:「一個混亂的人,不需要有新東西進入他的腦袋。」想一想,0-6歲孩子的發展如果建基於與生活和世界的連結,他們需要的是事物的整體性Totality,包否世事萬物的基本原理,一件事件的基本形態。
若果不是孩子主動要求的精緻化(即太快分科作專門學習),我們成人最應該學習如何忍手給予太多,為孩子的0-6歲留白,我們成人需要相信,有空間,才有發展。忍手的另一面是,讓孩子自我覺察自己的「不夠」,「我個肚不夠飽,我要主動找食物吃」,「我個腦不夠飽,我要主動找東西學習。」而不是成人認為孩子不夠知識,所以將知識填充他的頭腦,現在的狀況,較多是大人覺得你不飽,就不停強迫孩子食東西。

忍手留白最佳的方法,就是預備一個合適有序的環境,讓孩子主導和發現自己「我是自己生命的主宰I am self-directed.」這會是我作為教育者,還是媽媽,在日後未知的時代,唯一能給予兒童的禮物。

👣孩子的路,讓孩子自己走出來吧!
別用你的框,框著孩子,因為你我都不能預知未來。
共勉之

Ms Charl Charl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學音樂很重要的素養: 感受力

幼兒的0-6,需要科學而非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