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的0-6,需要科學而非科技

 幼兒的0-6,需要科學而非科技


可能是 3 個人的圖像

幼兒的0-6,需要科學而非科技
最近有位家長告知他4歲的孩子參加很多不同類別的課程,媽媽一方面重視的是所有與科技有關的課程,另一方面說孩子很喜歡車,因此她幫孩子報讀很多有關科技類型的課程,包括有編程,科普班,機械人班,還有線上學英語等。她問了我一個問題,「 現今創科發展那麼重要,孩子當然要與時並進,怎能讓孩子只玩木頭呢?(這個木頭我估計就是指我們蒙氏教室😂)讓我反思了好幾天究竟一百多年前開始的蒙氏教育還有它的價值嗎?它是否已經脫節呢?

💡人類的科學思維從何而來?
翻查多年前的學習筆記,每次都會有新發現,還記得我的恩師劉詠思老師曾經說過,「 幼兒教育需要的不是科技,而是科學」這句說話,剛好能回答這個家長的問題。沒錯,媽媽對科學教育的重視是對的,我們現在的生活離不開科技,但對於0-6歲的兒童發展應如何實踐?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們便需要思考「人的成長」,即是人的特質是如何發展出來?人的學習能力或是科學思維是從何而得來的?

👀成人的觀察
當我們觀察一個幼兒在環境的探索(舉例,他在進食),他的行為(手觸,口嚐,鼻聞,耳聽,心感)就能給你一些提示了。他們首先會用他的七個感覺去觀察,測量,比較,試驗一樣東西,他們的動作不斷重複又重複,可見背後的毅力是多麼不簡單。簡單來說,他已經在做一個科學實驗會做的東西,然而不是太多成人能理解,因此他的行為被限制,被誤解,有人嘗試直接餵他吃飽就算,以致錯過了他最需要斷奶和自我餵食的時機,為彌補他看似未準備好斷奶的行為,只好繼續以奶粉補充營養,他的發展機會就這樣被忽視了。
我在班上觀察這個孩子,他在數學主動學習的興趣和概念理解能力良好,正正他知道自己更喜歡數學,因此其他領域的東西他都不碰,他會回答:「我不懂所以我不想做」,當遇到孩子做錯一個工作,他不太願意幫忙別人,回應:「他不懂,我比他厲害多了。」
觀察他的行為我會思考:
❓因為不懂而不嘗試不同領域,是他喜歡數學而不喜歡其他領域的原因嗎?
❓「厲害」如何影響他的價值觀?
❓太早的專門教育會影響一個人的同理心?何時算太早?
❓家長如何做到「平衡」才能實踐全人發展?
思考這些問題後,可能你會發現蒙氏不分科的環境設計,混齡教學,不給予分數和名次等背後的深遠意義。我更明白教育者(包括所有影響幼兒的成人)的責任是多麼重大,我們是如何在童年捍衛一個人的人格建立?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根本都未建構好,試問他怎能發展發現世界萬物的能力呢?

❓🍎🌳牛頓是如何發現地心吸力?
人類的科學思維是建基於探索,觀察,思考,實驗和發現。想想你孩子在生活上如何發現?

有點長,如果你有看完整篇請給我一個讚,讓我有動力繼續我的長篇感想🤩

「 生活就是最科學的幼教。」
享受你和孩子生活的每一個片刻。
Miss Charl Charl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學音樂很重要的素養: 感受力

「 點到即止 」的教育觀